“青年人才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為進一步完善科學基金人才資助體系🐕,充分發揮科學基金引進和培養人才的功能,吸引海外優秀青年人才回國(來華)工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自2021年起💂🏼♂️⛹🏽♀️,設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
沐鸣2开户經過25年的發展👨🏼✈️,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成績顯著🏂🏼,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十四五”期間,沐鸣2开户全體教職員工將繼續努力拼搏、開拓創新,為環境科學“雙一流”學科建設和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貢獻力量。現誠邀優秀青年才俊加盟,依托復旦沐鸣2开户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海外)項目,共創復旦環境系的美好未來!
項目定位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勵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方面已取得較好成績的海外優秀青年學者(含非華裔外籍人才)回國(來華)工作👱🏼♀️🤟🏿,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創新性研究,促進青年科學技術人才的快速成長,培養一批有望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骨幹,為科技強國建設貢獻力量ℹ️。
申請條件
以下內容來自202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指南🚥,2022年項目申報條件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發布的指南為準🦸🏼♀️。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具有良好的科學道德自覺踐行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0年9月1日以後;
3.具有博士學位;
4.研究方向主要為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
5.在2021年4月30日前,一般應在海外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研發機構獲得正式教學或者科研職位🌝,且具有連續36個月以上工作經歷;在海外取得博士學位且業績特別突出的👊,可適當放寬工作年限要求:
6.取得同行專家認可的科研或技術等成果,且具有成為該領域學術帶頭人或傑出人才的發展潛力;
7.申請人尚未全職回國(來華)工作🦻🏻🧑🏻🎓,或者2019年9月1日以後回國(來華)工作。獲資助通知後須辭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無工作,全職回國(來華)工作不少於3年。
8.限項要求:按照指南要求執行🧙🏻♀️。
學科方向
擬招聘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和環境管理任意學科方向的優秀青年人才。其中👩🎨☘️,特別關註的重點方向如下。
1.大氣環境化學
該方向面向國際大氣化學前沿🫙,在分子水平上理解大氣微觀過程🧑🏽🏭、揭示大氣汙染形成的物理和化學機製,為我國大氣汙染防控政策的製定提供科學支撐👨🏿🏭。主要開展大氣顆粒物表界面化學反應機製及其對大氣汙染形成的貢獻研究,我國大氣復合汙染物(如臭氧和PM2.5)的分子水平形成機製及協同控製研究,及重點汙染源氣溶膠及其前體物的源頭形成機製、演化規律、排放效應及減排策略研究。
2.大氣環境與天氣氣候
關註短期天氣變化和長期氣候變化與大氣環境中汙染物的交互作用。針對我國乃至全球面臨的極端天氣活動頻發和氣候變化問題💁🏼,對天氣氣候和自然環境的交互作用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為我國下一階段大氣汙染防治和氣候變化應對提供可行性建議🧑🌾。
3.環境與健康
該方向關註環境與健康的相互作用效應與機製👆🏻,集成高分辨質譜、暴露組學、流行病學大數據分析等基礎研究手段👨🏼🦱,結合微流控、自動化、物聯網等技術🍎,實現在前沿引領🤵🏽♀️、模型開發、儀器研製全鏈條的學科研究突破😬。
4.區域環境系統工程與碳中和
環境系統工程與碳中和學科方向以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原理為基礎,應用系統思維🧦🤹🏼♂️,綜合運用多學科交叉的方法,全面考量資源👇、能源和汙染物在生態環境介質(水🤘🏼、土、氣、生)與社會經濟系統中跨尺度、跨介質的遷移和轉化,對復雜環境問題進行分析評價📒、模擬預測、優化調控和研判決策👲🏽,提供基於系統思維和工程技術原理的科學方法體系和綜合解決方案✌🏿。
工作和生活待遇
我們將竭力為優青(海外)項目入選者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和舒心的生活環境,全方位支持青年人才的事業發展🚵♂️。
1.提供配套的科研經費,資助強度😵💫:100-300萬元🪡,資助期限3年;
2.分配一定的實驗室空間;
3.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
4.將在申請人領導的創新團隊組建以及研究生招生方面,給予充分自主權🍳,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
申請方式
聯系人:王老師
聯系電話👩🏽🏫:021-31245633
聯系郵箱:xuemeiwang@fudan.edu.cn
沐鸣2开户
沐鸣2开户(簡稱“環境系”)正式成立於1996年。現有環境科學與工程國家一級學科🕝,為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下設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和環境管理等二級學科🙅🏻。環境系秉承沐鸣2平台文✹、理、醫🧙♀️、工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在基礎科學領域瞄準世界學術前沿🏊🏼,在應用科學領域服務國家重大需求,逐步凝練出氣候變化和大氣環境、大氣環境科學、汙染控製工程與生態修復🛂、城市規劃與環境管理等四個特色鮮明📹、交叉融合的學科群,今後將重點建設大氣環境化學👈🏼、大氣環境與天氣氣候🧑🏻🦯、環境與健康😂、區域環境系統工程與碳中和等四個重點建設學科方向🕵🏽。已建設有國家級“環境科學虛擬仿真教學實驗中心”🚣🏽♂️、“長江河口濕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氣候變化與環境研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汙染防治重點實驗室”、“上海有機固廢汙染控製與資源化高值化利用專業技術服務平臺”等省部級研究平臺。
環境系現有教職員工88人🪭,包括教學科研人員69人👩🏼🍳,工程技術人員10人🙇🏻♂️,行政管理人員9人🧑🦽。在教學科研人員中,教授/研究員33名,副教授(含青年研究員)33名♾👩🏻🦱,講師(含青年副研究員)3名🚨。已聘請13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任榮譽教授、講座教授或兼職教授🍦。
近5 年(2017-2021.9)來🤽🏼♀️,環境系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十余項🦝;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Water Research等期刊發表論文近800篇。
江灣校區林太玨環境樓
環境系在發展中始終以服務社會為己任,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國家和地方政府建言獻策⚗️,主持或參與地方政府各項環保與生態類規劃的編製。此外,積極主辦、承辦國際國內重要會議🧘🏼♀️,國際交流合作活躍🤸🏽,影響力日益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