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軍
研究員
Tel:021-55663898
Email🦹:fudanplanning@vip.163.com
研究方向🪞:城市規劃與設計𓀉🟨、城市管理與實踐、環境規劃
教育簡歷
1998-2003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規學院城市規劃系 博士
工作簡歷
2003.12至2005.11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完成管理科學與工程 博士後
2003.8至今 復旦規劃建築設計研究院 院長
2005年至今 復旦沐鸣2开户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方向
城市規劃與環境設計
碩士生導師/方向
城市規劃與環境設計
學術兼職
上海城市規劃學會 副理事長
上海城市規劃協會 副理事長
上海市生態學會 理事
榮譽與獎勵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第十屆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成果獎三等獎
第二屆優秀科研院所長獎(華山獎)提名獎
主持和參與的主要項目𓀇: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基本理論研究,2021-2023
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課題:全球城市區域功能結構研究🕵🏿♂️,2019
上海長江開發促進會課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戰略研究,2019
上海長江開發促進會課題: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虹橋商務區提升思考🐷,201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城市土地利用對交通網絡行程時間可靠性的影響機製研究,2014-2017
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研究重點課題:上海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研究,2016
上海市規土局課題:資源緊約束條件下的城市規模(人口與建設用地)多情景預測與應對策略研究💪🏻,2014-201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特大城市土地利用變量對交通能耗的影響分析及土地利用優化研究👨🏼💼, 2009-2011
住建部委托課題:東部沿海地區《城鄉規劃法》實施評估,2009-2010
資源與環境約束下中國中小城市空間結構與交通體系發展模式研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NCET-07-0206😼,2008-2010
資源與環境約束的中國中小城市空間結構與交通體系發展模式政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07JA630036,2008-2010
代表性專著:
王新軍,蘇海龍.譯著《新公交城市:TOD的最佳實踐》.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3
王新軍等.譯著《城市設計與城市更新》.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
王新軍.融合與創新.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
代表性論文:
Yan Yuetian, Zhou Rui, Ye Xinyue, Zhang Hao, Wang Xinjun.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Based on an Approach of Vertical-Horizontal Process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2018,7(5): 198.
Zhou Rui, Zhang Hao, Ye Xin-Yue, Wang Xin-Jun, Su Hai-Long. The Delimitation of Urban Growth Boundaries Using the CLUE-S Land-Use Change Model: Study on Xinzhuang Town, Changshu City, China. Sustainability. 2016, 8(11): 1182.
Xinjun Wang, Po-Han Hsu, Rui Zhou, Hai-long Su.Activating eco-city in China:The system engineering for cities’green transition.2011 5th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na Planning Conference, IACP 2011.
Wang,P.,Wang,X.J*.Spatiotemporal change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for Yangtze Delta Regio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1,21(5):859-868.
周銳,王新軍,蘇海龍等.平頂山新區生態用地的識別與安全格局構建[J].生態學報,2015👩🦼,35(6):1-13.
周銳🚣🏽♂️,蘇海龍☔️🕉,王新軍*等.CLUE-S模型對村鎮土地利用變化的模擬與精度評價[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2,21(2):174-180.
王新軍🧝♂️,敬東👩🦼➡️,蘇海龍.新時期上海交通體系變革與城鎮體系優化的互動性思考[J].城市規劃學刊🧑🏻🦼➡️,2010(3):32-40.
王新軍.城市擴展與以人為本的關懷[J].社會科學,2005(10):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