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學校教務處和研究生院發布《關於做好校園準封閉管理期線上教學安排的通知》👮🏽♂️。環境系在有序開展網上授課和教師聽課的同時,3月29日下午🐇,召開課程思政線上分享會⏩。25位教師在線上參加交流分享🥼😞,並發表了看法。
本科通識選修課《生態文明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團隊負責人高效江副教授介紹了開展課程思政的意義、教學團隊的構成🛀🏼、課程內容、課程各章之間的關系,並梳理了各章課程思政元素。據悉,這門課把生態文明思想及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有機地融入生態環境學科的教育教學體系中;重點闡述生態文明建設的自然觀、發展觀、民生觀、系統觀👍🏿、法治觀和全球觀等六大原則;通過案例分析深入了解美麗中國建設中的“生態文明”實踐成效👸🏿;通過社會教育實踐活動有效地普及傳播生態文明思想、提高公民的生態文明素養👮🏻♂️。
環境系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王祥榮教授在肯定《生態文明的理論與實踐》課程意義和課程設置的基礎上,提出了“知識點提煉”等中肯的建議🦾。
本科通識核心課《環境災害與啟示》任課教師葉興南教授介紹了建設這門課的心路歷程、課程背景🧗🏼♀️、教學內容,並介紹了這門課的教學方法。據介紹,這門課以環境汙染和災害事件為主線🤰🏿,使非環境類學生了解典型環境汙染形成的機製🤽🏿、發展為環境災害的本質和社會危害性;正確認識環境汙染問題。葉老師著重介紹了這門課教學內容完善、對教學形式的思考🙋🏽♂️、課程思政背景下的教學改革、課堂發教學組織形式、如何開展課外討論課、對比環境類“金課”的思考等🐎。
環境系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王琳教授就葉老師提到的“發揮助教在教學中的作用”話題,進行討論📑。
研究生課程《學術規範和科研技能》任課教師馬臻介紹了課程建設情況🏄🏿♂️。馬老師介紹了開設這門的重要性、課程內容以及依托這門課開展課程思政和“三全育人”的情況,並介紹了系列教學成果。據悉🔲✳️,這門課並非單純講學術規範🍆,也並非單純講論文寫作,而是以“讀研(科研)”為主線,通過講授、案例討論、課後閱讀、視頻學習、學生分享🛶、總結撰寫等,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技能和寫作能力,加強學術倫理教育,端正學風,提高科研素養🏄🏽♀️,促進職業發展🌋,2016年至2022年春季學期已有900多人修讀🫲🏼。
在討論環節,葉興南教授、李丹副教授、王玉濤教授、王梓萌研究員針對“如何把每一位學生都教好”“教學團隊建設”“設立寫作教育中心”“公共導師”等話題展開討論🏌🏽。
環境系分黨委書記梅鮮最後總結指出✊🏽:近期除了線上聽課,教師針對課程思政和教學設計,在線上開展分享交流,是“三集三提”的重要組成部分🔋。三位任課教師分別從課程思政的內涵、通識課程的教學方法以及以課程為依托形成研究生導師投身“三全育人”的鮮活案例等角度進行分享,各有側重和特色🗓🏊🏼。這次老師們積極討論,產生思想的火花🏌🏻,效果非常好。接下去🏑,環境系還將召開課程思政和課程建設系列分享會🪣,並推動教師在線上做學術報告💆🏿♀️。
編輯🙋:薛睿彬
審核:馬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