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下午👵🔵,環境系舉行2023年秋季學期第一次教學沙龍🚪💂🏻♂️,環境系教師馬濤、張繼彪分別介紹了課程思政標桿課建設情況🙅🏼♀️。環境系教指委成員董文博、陳瑩、張真、馬臻以及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中心骨幹教師、訪問教師共12人出席🏵✡︎。
在開場白中🦸🏽♂️,環境系副主任馬臻指出♢,環境系課程思政工作持續推進,2023年有兩門課被評為校級本科課程思政標桿課🤵🏻♂️,三門課被評為校級研究生課程思政標桿課。要發揮課程思政標桿課的引領示範作用,要加強各門課程的梳理總結🧍♀️,還要繼續推進課程思政教學研究。本次教學沙龍請新近入選校級本科課程思政標桿課的任課教師馬濤✍🏼、張繼彪來介紹課程思政工作進展。
環境管理教研室的馬濤副教授介紹了《生態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的情況,包括梳理課程大綱、教學目的👉🏽、課程安排。馬濤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融入教學;總結生態經濟理論和實踐中的中國理念🤳、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挖掘復旦故事🏄🏽♀️,總結服務社會、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典型案例。這門課的教學案例在2022年入選校級課程思政優秀案例。
在課程教學實踐方面,著力改進教學方法🤹🏼,包括增加課堂上師生互動和同學討論實踐;建立課程微信群,分享更多資料,加強師生交流👨👧👦;推薦課後閱讀材料,幫助同學拓展知識面⛹🏽♀️;布置課後思考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
馬濤分享之後🫄🏿,參會教師就討論課的學生參與度🏯、如何講解知識點、如何更新教學內容🈂️、如何讓學生參與課外課題、如何實現課程思政有機融入等展開討論。
接著,環境工程教研室的張繼彪副教授講解了《生態工程》課程思政設計🥁。他提出將思政內容和專業知識傳授相融合的三個方法,即➗:仰望星空🤴,將生態工程課程內容與生態工程前沿進展相結合🤟🏻;腳踏實地,將課程內容與教師工程實踐相結合;師生互動🚏,課上課下互動👩🏭🦆,深入挖掘課程中生態文明元素。
他還對課內學習模塊和課外學習模塊重構設計🧗♂️🤙🏻:課內圍繞知識、技能、價值觀三個培養目標,以生態工程案例分析和生態工程研究前沿為抓手,師生互動交流為手段;將課下教師備課與學生預習的知識潛移默化轉化為內在素質;形成螺旋上升式育人閉環。
張繼彪詳細講解了課程思政設計、工作進展🏊🏿♂️、取得的成效和工作設想🐿🧔♂️。據悉, “《生態工程》課程思政教學策略、模式與實踐路徑研究”獲得沐鸣2平台2022年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該課程在2023年被評為校級課程思政標桿課🦻🏼。
在提問環節,教師們對如何有效開展課程思政的評價🔋、如何挖掘生態文明案例、保護生態的經濟價值和自有價值、課堂提升參與度、博士生課堂融入等話題展開討論🚖🐈。
環境系教學沙龍是教師探討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研究、教學難點的常態化設置,也是落實“三集三提”的重要載體🧛🏼。今後,教學沙龍還將圍繞課程思政、教材撰寫✤、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野外實習等專題持續開展。
供稿:教學科研學科辦公室
編輯:李博海
審核🤼♂️:馬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