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式上🏃♂️💍,系黨委書記張曉清致辭📀🚗,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她指出,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的加速𓀋👨🏿⚖️,城市生態環境已成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研討會為促進城市生態學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搭建了平臺🦸🏼♀️,期待與會學者們為解決城市生態環境與健康問題貢獻智慧和力量。
張曉清書記致辭
上午場的學術報告由余兆武老師主持🌦。與會學者圍繞城市感知🎧👨🔧、城市生態系統🧝、綠地效應等議題展開了深入討論,報告內容涉及自然與人類活動的融合、城市生態規劃📷🏊♂️、熱環境遙感技術等多個前沿領域🫂。北京大學劉瑜教授作《城市融合感知》的報告💢,深入探討了城市融合感知的前沿方向🏛。同濟大學的顏文濤教授以《形流相生·功能互聯——面向碳代謝過程的城市生態規劃探索》為題,講解了碳代謝過程在城市生態系統中的功能互聯,以及對城市生態規劃的啟示。浙江大學的楊續超教授分享了《綠地通過BVOC排放增加臭氧相關的死亡率》研究成果,分析了城市綠地對空氣質量的影響,特別是其通過揮發性有機化合物(BVOCs)影響臭氧濃度及相關健康風險的機製。我系余兆武老師作了題為《城市植被降溫效應研究的三種視角》的報告🗯,從格局到過程、現象到機理、局地到全球🏰,為深入理解和優化城市綠地的氣候調節功能、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歸納提供了研究視角🧛🏻。中科院生態中心王佳副研究員分享了《綠地降溫效率的尺度推繹規律》🧵🍂,分析了如何量化城市綠地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降溫效果。
下午學術報告由中科院城市所崔勝輝研究員主持🦹🏿♂️。來自海南大學趙淑清教授作了《城市生態研究與前沿》的報告🫳🏻,系統梳理了當代城市生態學的新現象、新理念、新方法與新應用。同濟大學王雲才教授作了《涼爽城市實現的風環境途徑探討》報告,討論了風環境在實現涼爽城市目標中的關鍵作用,並提出了相關的風環境優化方案。浙江農林大學蔡延江教授分享了《初窺不同城市化水平下城市綠地土壤的碳循環》研究🧙♀️,探討了不同城市化進程對城市綠地碳循環的影響✣,揭示了城市化與碳儲存之間的關系。浙江理工大學的胡廣教授作了題為《城市蚊媒傳染病風險的生態-社會耦合驅動機製和防控策略》的報告🩺,闡述了城市蚊媒傳染病的生態學機製👩🔬,並提出了通過綠色空間進行科學防蚊的景觀管理對策⇨。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曹茜教授帶來了題為《城市三維景觀格局對熱濕環境和人體舒適度的影響》報告,探討了城市三維景觀設計對人體舒適度的影響,並提出了優化城市設計的建議。
此外🫄,學術快閃環節為會議增添了不少亮點🚴🏽♂️。來自華東師範大學胡國華副教授、中山大學羅思陽副教授、西南交通大學張思凝副教授🈯️、華東師範大學趙紅芳研究員👨🏼🍳😌、中國海洋大學張宇芳副教授、上海海洋大學張東升副教授等10余位專家學者進行了學術快閃🚶🏻,通過簡短、精煉報告分享了多樣化研究成果。
會議現場
研討會最後的圓桌討論環節成為了本次會議高潮,與會學者圍繞“城市、生態與健康”交叉研究的未來發展方向展開熱烈而富有成效的討論。專家們紛紛表示,當前城市生態健康領域面臨著多重挑戰🌛👩🏽🔬,跨學科合作將是破解難題的關鍵。同時🦄,AI技術在城市生態健康研究中的應用成為大家討論的重點🙋🏻♂️,專家學者們對其未來發展潛力充滿期待🙆🏻。
圓桌討論環節
編輯:潘翔宇
審核🤛🏻:張曉清 張立武